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方政策

洛陽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洛陽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綜合能源解決方案服務商-地大熱能

 

9月25日,洛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洛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洛陽市生態環境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洛陽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圍繞工業領域碳達峰方案制定六大重點任務和三大重大行動和四大政策保障,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方案提出:

 

在工業領域大幅提升清潔能源利用比例,鼓勵企業、園區充分利用自有屋頂、場地等資源條件,建設“光伏+多元儲能”等“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就近消納可再生能源,提高終端用能的綠電比重。

 

強化企業電力需求管理與響應能力,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和園區創建,示范推廣應用相關技術產品,優化電力資源配置。

 

加快工業綠色電網建設增強“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引導企業園區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發揮微電網就地消納可再生能源、集成優化綜合能源供需優勢。積極拓展風電光伏、水電、光熱、儲能等在工業企業的應用場景,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支持企業實施“分布式清潔能源+儲能”項目。

 

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以汝陽、伊川、新安、孟津等“兩高”項目集聚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鼓勵企業、園區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實施節能減碳改造升級。

 

健全能碳數字化管理體系。支持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統籌低碳信息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加強信息技術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等領域的開發應用,推動企業重點用能設備上云上平臺,形成感知、監測、預警、應急等能力,指導企業構建碳排放數據計量、監測、分析體系,提升碳排放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管控水平,支持企業加大能碳管控中心建設力度。培育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公共服務平臺,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低碳能力等典型場景,支持在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打造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助推行業和區域綠色化轉型。

 

原文如下:

 

洛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洛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洛陽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洛陽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切實做好我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加快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搶抓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的歷史機遇,錨定“兩個確保”,落實“十大戰略”,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為引領,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工業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深化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重點行業達峰為突破,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提高工業領域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我市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堅持系統觀念,優化路徑措施,統籌工業發展和低碳轉型關系,穩妥有序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各項任務,統籌推動各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在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同時,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貫穿工業生產各方面和全過程,安全達峰削峰。

 

——效率優先,源頭把控。堅持效率優先,優化用能和原料結構,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產業間耦合鏈接,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從源頭減少碳排放

 

——創新引領,數字賦能。堅持創新引領,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攻關和推廣應用,提升綠色低碳技術供給能力,加速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發展,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

 

——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以碳減排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激發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市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優化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發展達到全省先進水平,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并高水準運營一批綠色低碳工廠和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研發、示范、推廣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低碳高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重點行業、重點產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在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基礎上強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二、重點任務

 

(一)深度調整產業結構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以下簡稱“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提質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1.優化制造業布局。貫徹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我省產業轉移指南,加強產業協同,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強化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聯動,高水平建設制造業綠色發展示范區。統籌全市先進制造業項目布局,落實國家重點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加快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加快低效產能退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產能只減不增,鼓勵有色金屬等行業原生與再生、冶煉與加工產業集群化發展。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綠色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縣區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嚴格按照國家和我省政策標準和產業實際,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全面排查在建項目,對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按有關規定推動整改。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對產能已飽和行業,嚴格落實“減量替代”壓減產能,對產能尚未飽和的行業,對標行業先進水平提高準入門檻。充分考慮能源、環境、土地、產業政策等方面要求,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嚴格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規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傳統產業提質發展。落實傳統產業提質發展專項行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方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動裝備制造、有色、石油化工等傳統產業向中高端延伸。支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行業耦合發展,推動產業循環鏈接,建設一批“產業協同”“以化固碳”示范項目。大力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新工藝、新裝備,持續推動企業綠色化改造,構建產業結構綠色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源資源利用高效化、區域經濟循環化的新型制造模式。(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鞏固提升鋁基材料、先進農機裝備、航空裝備、先進合金材料等優勢行業,提升產業競爭力。培育壯大新能源電池、光電元器件、化工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等新興產業,實現鏈式聚集發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氫能低空經濟、生物技術等未來產業,打造新的增長點。重點打造鋁基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電池、光電元器件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建成規模超萬億的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高效推動節能降碳

 

立足我市能源資源稟賦,深度優化用能結構,提升電氣化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大幅提升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和產品能效水平,加速推進工業用能源頭減碳

 

1.調整優化用能結構。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煤炭減量替代,推動建材、化工、有色等行業減煤限煤,促進煤炭分質分級高效利用。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增長。大幅提升清潔能源利用比例,鼓勵企業、園區充分利用自有屋頂、場地等資源條件,建設“光伏+多元儲能”等“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就近消納可再生能源,提高終端用能的綠電比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拓寬電能替代領域,在鑄造、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加快電窯爐、電鍋爐、電動力設備等推廣應用,加強對工業生產過程1000℃以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提升工業整體電氣化水平。強化企業電力需求管理與響應能力,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和園區創建,示范推廣應用相關技術產品,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增強“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引導企業園區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發揮微電網就地消納可再生能源、集成優化綜合能源供需優勢。積極拓展風電光伏、水電、光熱、儲能等在工業企業的應用場景,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支持企業實施“分布式清潔能源+儲能”項目。(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落實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逐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實施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程,聚焦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落實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鼓勵企業對標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或國際先進水平,加快節能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推動制造業主要產品工藝升級與節能技術改造,不斷提升工業產品能效水平。在石化化工等重點高耗能高耗水行業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行動。以汝陽、伊川、新安、孟津等“兩高”項目集聚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鼓勵企業、園區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實施節能減碳改造升級。(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提升重點設備能效。實施變壓器、電機等能效提升計劃,推動工業窯爐、鍋爐、電機、泵、風機、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節能改造升級。重點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特大功率高壓變頻變壓器、變頻無極調速風機、磁懸浮離心風機等新型節能設備。大力推動實施工業節能診斷,引導企業開展高耗能落后設備核查,全面淘汰能耗過高的用能設備和產品。(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強化節能監督管理。落實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要求,開展年度節能監察工作,加強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節能審查落實情況、強制性節能標準執行情況、重點用能設備監督監察,依法依規查處違法用能行為,跟蹤督促、整改落實。加強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宣講解讀,組織行業專家開展節能診斷義務服務,鼓勵企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實施改造。鼓勵綠色工廠發揮引領作用,帶頭開展節能自愿承諾。(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積極推行綠色制造

 

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培育綠色低碳工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綠色低碳供應鏈,開展產品綠色設計,通過典型示范帶動生產模式綠色轉型

 

1.建設綠色低碳工廠。持續創建國家級、省市級綠色工廠,開展綠色制造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實施綠色工廠動態化管理,完善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綠色工廠編制綠色低碳年度發展報告。引導綠色工廠進一步提標改造,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創建“超級能效”工廠和“零碳”工廠。(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支持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等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徹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優化綠色低碳供應鏈遴選機制,引導綠色供應鏈企業發布核心供應商碳減排成效報告。鼓勵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規范、咨詢服務、行業自律等方式提高行業供應鏈綠色化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鼓勵開發區工業園區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堅持“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系統化、循環化產業鏈條,強化園區規劃環評作用,促進園區內企業采用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產模式,推進能源梯級利用余熱余壓余能利用、集中供氣供熱、水資源循環使用、廢氣廢液廢渣資源化利用,實現企業循環生產、產業循環利用,提升園區資源綜合利用效能,培育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促進中小企業綠色轉型。優化中小企業資源配置和生產模式,探索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引導中小企業提升碳減排能力。實施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開展中小企業節能診斷服務,精準推送綠色低碳轉型政策,在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引導中小企業設立能源、低碳管理崗位,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規劃,推動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能力有效提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深入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推動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食品、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結果作為差異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依據。(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節約資源和降碳的協同作用,通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

 

1.推動低碳原料替代。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低碳原料,在保證水泥產品質量前提下,推廣高固廢摻量的低碳水泥生產技術,引導水泥企業通過磷石膏、鈦石膏、礦渣、電石渣、鋼渣、鎂渣、粉煤灰等非碳酸鹽原料生產水泥。優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結構,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鼓勵依法依規進口再生鋼材、鋁、鉛等再生原料,推廣易拆解、易分類、易回收的制造模式。(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加強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舊輪胎、廢舊動力電池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范管理,鼓勵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公布碳足跡。引導再生資源利用企業在靜脈產業園、“城市礦產”基地內規模化、集聚化發展,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推動再生資源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利用。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采用“互聯網+回收”、生產企業“逆向回收”等模式,完善再生資源循回收體系,促進有色等行業高效再生循環利用,延伸再生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棄物回收體系建設和循環利用。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整治力度,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機電產品再制造。圍繞工程機械、盾構機、液壓支架、軸承、工業機器人、汽車零部件等領域高值關鍵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創新載體,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種材料、無損檢測等關鍵再制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加強再制造產品認定和推廣,鼓勵企業積極辦理相關自愿性認證。(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通過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拓寬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業副產石膏、赤泥、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渠道,加強赤泥、磷石膏等難以利用的大宗固廢產業化示范,著重推動在路基修筑、井下充填、生態修復、綠色開采綠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領域應用規模。因地制宜創新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模式,創新協同利用機制,推動區域大宗固廢協同處置。(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洛陽市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應用綠色技術

 

推進重大綠色低碳技術、工藝、裝備創新研發和改造應用,以技術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促進工業減碳去碳。

 

1.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落實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依托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部署工業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實施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工程,創新研發低碳零碳新工藝新技術,突破推廣一批高效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溫和條件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作、上下游協同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力度。促進先進適用的工業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組織綠色節能低碳工藝技術裝備供需對接活動。以水泥、石化、電解鋁等行業為重點,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低品位余熱余壓利用等關鍵技術,推進生產制造工藝革新和設備改造。鼓勵各行業開展綠色微電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節能低碳技術的典型應用場景試點示范,探索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新模式。(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改造示范。圍繞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等行業,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工業流程再造、電能替代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環利用等技術示范工程。鼓勵國有企業、大型企業集團強化責任意識,發揮引領作用,加大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上的投資力度,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經驗和行業方案。按照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加強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污染物減排、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公輔設施改造,組織實施一批綠色低碳轉型改造項目,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打造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圍繞工業節能、綠色制造、資源利用、低碳發展、數字賦能等方向,強化綠色低碳技術供給與服務能力。支持企業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力量建立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面向企業、園區提供低碳規劃和低碳方案設計、低碳技術驗證和碳排放核算等服務。積極培育綠色制造系統服務商、第三方評價等專業化綠色服務機構,提供綠色診斷、研發設計、集成應用、運營管理、評價認證、培訓等服務,構建支撐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公共服務力量。(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

 

推動數字化賦能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強化企業需求和信息服務供給對接,加快數字化綠色低碳解決方案應用推廣。

 

1.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化低碳升級改造,促進制造業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優化和生產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在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點用能行業強化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開展綠色用能監測評價;在裝備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行業健全數字化協同的綠色供應鏈;在食品、紡織等行業,推行產品溯源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能碳數字化管理體系。支持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統籌低碳信息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加強信息技術在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等領域的開發應用,推動企業重點用能設備上云上平臺,形成感知、監測、預警、應急等能力,指導企業構建碳排放數據計量、監測、分析體系,提升碳排放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管控水平,支持企業加大能碳管控中心建設力度。培育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公共服務平臺,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低碳能力等典型場景,支持在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打造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助推行業和區域綠色化轉型。(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大行動

 

引導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點高耗能行業對標國家發布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持續推動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

 

(一)重點行業達峰行動

 

1.石化化工行業。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嚴格項目準入,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嚴控新增煉油、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等生產能力。推動化工行業園區化、循環化、綠色化發展,提升上下游產業關聯度、耦合度,引導企業轉變用能方式,鼓勵以電力、天然氣等替代煤炭。推動調整原料結構,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強化煉廠干氣、液化氣歧化尾氣等副產氣體高效利用。優化產品結構,推動化工產業向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轉型,圍繞乙烯下游重點發展改性工程塑料、光伏膠膜、醫療器具、合成樹脂等高附加值產品,圍繞硅基材料重點發展電子級多晶硅、硅基電子氣體、硅碳負極材料等領域,圍繞氟基材料重點發展含氟高純電子氣體、電力氣體絕緣材料、電子用含氟精細化學品等領域,支持孟津綠色石化及先進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到2025年,燃料煤消費增長得到嚴格控制,全行業綠色制造協同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有色金屬行業。嚴格執行電解鋁產能置換政策。加快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完善廢棄有色金屬資源回收、分選和加工網絡,提高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做強再生鋁、再生銅產業。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提高綠色電力消費比重。推進全過程智能化控制技術應用,加強碳減排與“三廢”污染物協同控制,全生命周期提高冶煉技術水平。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提升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余熱回收水平,推動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到2025年,有色行業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明顯優化,再生金屬比重顯著提高,重點金屬品種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建材行業。嚴格落實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置換政策,加大過剩產能化解力度,加速低效產能退出,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穩定控制水泥熟料產能在645萬噸以內。推動水泥錯峰生產常態化,合理縮短水泥熟料裝置運行時間。實施水泥節能增效行動,推廣水泥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陶瓷干法制粉等節能降碳裝備。鼓勵建材企業加大工業廢渣、尾礦渣、粉煤灰等固廢利用比例。提升水泥行業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鼓勵企業建設分布式光伏、多元儲能等清潔供能項目。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與推廣應用,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與應用。到2025年,建材行業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煤炭消費增長得到良好控制,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裝備制造。圍繞農機裝備、高端軸承、石化通用裝備、礦山機械、汽車、船舶等領域綠色低碳需求,聚焦重點工序,加強先進鑄造、鍛壓、焊接與熱處理等基礎制造工藝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加快推廣抗疲勞制造、輕量化制造等節能節材工藝。到2025年,引導開展無模鑄造、異質材料焊接、輕質高強合金輕量化等先進近凈成形工藝技術的產業化。到2030年,創新研發一批先進綠色制造技術,大幅降低生產能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生態環境局、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

 

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撐作用,完善設計開發推廣機制,為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提供高質量產品裝備,健全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助力全社會達峰。

 

1.構建綠色低碳產品推廣機制。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推行綠色低碳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推廣綠色設計應用案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能源生產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動光伏、新型儲能、重點終端應用、關鍵信息技術產品協同創新。實施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設備升級。推進先進太陽能硅片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實施光伏、電等行業規范條件、綜合標準體系。(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大力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車、郵政快遞、環衛、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開展電動重卡、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及示范應用。加快充電樁建設及換電模式創新,開展多能一體綜合充(換)電示范站建設,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電網絡體系。加強船用混合動力、LNG動力、電池動力、氨燃料、氫燃料等低碳清潔能源裝備技術研發,推動內河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城市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大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動將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石灰、墻體材料等產品碳排放指標納入綠色建材標準體系,促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促進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推廣節能玻璃、高性能門窗、新型保溫材料、建筑用熱軋型鋼和耐候鋼、新型墻體材料,推動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的產品。推廣高效節能空調、高效照明器具、節能電梯等終端用能設備,擴大太陽能熱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氣熱泵等清潔能源設備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一)健全標準計量體系。重點圍繞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藝技術等領域建立健全工業領域碳達峰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等強制性標準,鼓勵行業協會、企業、標準化機構等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和國家、行業標準,行業協會要主動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制定先進團體標準,行業骨干企業要制定高于國標行標的企業標準,要強化標準實施,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價。開展工業領域關鍵計量測試和技術研究,逐步建立健全碳計量體系。(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落實完善財稅政策。強化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資金扶持政策,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重大行動、重大示范、重大工程建設。依法落實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依法落實有關節能減排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保障機制,落實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空間要素、財政金融等保障性措施。落實差別化電價、分時電價政策,嚴禁對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行業實施電價優惠。推廣節能環保服務政府采購,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嚴格執行節能環保產品政府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材料應用。(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國家稅務總局洛陽市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發展綠色金融。發揮洛陽市產業發展基金、洛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金等國企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實施“綠色發展低碳領跑”計劃,大力發展綠色貸款、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完善綠色金融評價體系,引導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融資工具。嚴控電解鋁、水泥、石化等高碳項目投資,支持高碳項目節能改造和能效提升。鼓勵重點用能單位通過碳排放權、用能權等市場化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市政府辦公室(金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分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市場機制。鼓勵重點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加強企業碳核查,做好排放配額分配、自愿交易、配套服務等工作。落實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配套政策,以增量調控為主,推動能耗要素向優質企業和項目流動、集聚。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碳達峰相關工作的整體部署,指導推進全市工業碳達峰工作。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科技、財政、統計、金融等部門要加強工作協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強對各縣區工作指導,及時調度各項工作進展,逐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各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責任落實。各縣區要充分認識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要結合實際,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明確工作目標、重點任務、達峰路徑,加大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力度,做好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確保各項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央企國企要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方案,分解落實任務舉措,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開展重大技術示范,發揮引領作用。中小企業要提高環境意識,加強碳減排信息公開,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各縣區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產業聯盟、標準化組織、各類媒體等機構作用,利用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省市節能宣傳月等主題宣傳活動,開展多形式宣傳引導。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低碳領域相關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完善多層次人才梯隊。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企業組織碳減排相關公眾開放日活動,引導建立綠色生產消費模式,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市發展改革委、教育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本方案自印發之日起生效,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