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首屆北京綠色發展論壇 中深層地熱能為能源轉型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副中心之聲 發表時間:2025-09-28 10:41:28瀏覽次數:6
全球每10塊光伏組件8塊來自中國、北京每3度電里有1度是綠電、城市副中心中深層地熱試驗井項目成功落地……首屆北京綠色發展論壇今天拉開大幕,多場平行論壇不僅曬出全國及京津冀綠色發展亮眼成績單,更匯聚部委大咖、院士專家、企業代表碰撞前沿觀點,發布技術成果與政策規劃,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北京樹標桿、副中心當示范
開幕式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及北京市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不僅詳細發布我國及北京在綠色發展領域的亮眼成效,更圍繞未來突破方向建言獻策,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思和動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司長王善成表示,在產業結構綠色升級的賽道上,我國已跑出“加速度”:“大力培育綠色低碳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成功建成全球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為全球提供了80%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也就是說,全球每10塊光伏組件中,就有8塊來自中國;每10臺風電裝備里,7臺由中國制造,中國新能源產業正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堅實支撐。
綠色發展不僅是國家戰略,更融入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今,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國超3500萬名生態環境志愿者活躍在各個角落,用行動守護綠水青山;每天,超2億人次主動選擇步行、騎行、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讓綠色生活從口號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日常。展望未來,王善成表示,我國將聚焦四大關鍵領域謀求新突破:持續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大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力度,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機制,深化綠色發展國際合作。這一系列舉措,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向更高水平,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在全國綠色發展大局中,北京的標桿作用尤為突出。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單鑫表示,北京正全力打造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綠色發展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北京在綠色轉型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大氣治理成效被譽為“北京奇跡”。萬元GDP能耗碳排放保持全國最優水平,煤炭消費占比降至1%以下。“北京將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到2027年形成一批創新成果,為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提供北京樣板。”單鑫說。
“一年來,北京已初步構建起綠色經濟發展新格局!”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楊秀玲發布了北京市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進展,一系列亮眼成果勾勒出首都綠色發展的強勁勢頭。她尤其提到“北京市加快發展先進能源、合成生物等七大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產業,出臺《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條例》,綠電利用實現跨越式發展,占全社會用電量達到近3成,每3度電里有1度是綠電。”
區域協同發力讓“綠色北京”更具活力。一年來,北京各區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立足功能定位“一區一策”激活特色潛能,形成綠色經濟多元增長極,實現“差異化發展、系統性協同”。其中,城市副中心出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培養“6+4”綠色產業,還通過北京光學儀器廠城市更新,打造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成為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的重要承載地和示范區。楊秀玲透露,下一步北京將實施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產業培育等五大標桿引領工程,推動城市更新融入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城市副中心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持續鞏固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成果。
在“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驅動北京綠色能源新未來”平行論壇上,5位行業專家分別從中高溫地熱發展前景及其對北京地熱產業的影響、京津冀油區地熱資源評價與利用、中深層/中高溫地熱能的綠色高效開發、天津地熱高效利用技術及產業政策支持、中深層地熱溫度分布規律特征等方面,傳遞行業前沿的經驗和信息,為副中心綠色生態環境及城市建設平衡發展提供思路。
談及京津冀地區地熱資源,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閆家泓表示,該區域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域廣袤且地勢平坦,氣候條件差異較小,土地肥沃度高,地下潛水儲量豐富,這一先天優勢為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更可產生可觀的社會效益,具備規模化開發的先天條件。
地熱能具有綠色、穩定、高效的供熱屬性,同時作為供熱熱源所具備的韌性強是更大的優勢,在資源富集的地區實現規模化開發是清潔供熱、雙碳目標的首選能源。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高級工程師孫彩霞也表示,2020年,中國實現地熱供暖面積14億平方米,其中水熱地熱占40%,淺層地熱占60%,位居世界第一,占區域供暖總面積的十分之一。預計截至2025年,供熱規模將達到21億平方米。全國現有建筑面積約700億平方米,地熱能為基礎能源的清潔供熱規模化發展提供廣闊前景。
據介紹,目前城市副中心0701街區保障房(D、F地塊)地熱供暖試點示范項目已成功實施。該項目鉆探地熱井共5口,建設地下熱源站1座,項目采取中深地層“取熱不耗水、等量同層回灌”技術,實現了地下水量不減少、水位不下降、水質不降低,并有效預防地面沉降,確保地熱資源可持續開采,運用地熱與市政大網耦合模式為居民家庭提供可靠的供暖保障。
此外,副中心站樞紐的中深層地熱(井下換熱)試驗井項目成功落地,驗證了2745米深的地熱井熱泵系統為樞紐供暖的技術可行性,且單井穩定輸熱能力實現 550千瓦,最高超過 660 千瓦,突破了行業內對北京中深層地熱單井輸熱能力的預期。
作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標尺,副中心ESG手握“王牌”——不僅有“兩區”政策疊加優勢,還坐擁國家氣候投融資、全國首個園林綠地碳匯等多項國家級試點。在此基礎上,副中心出臺《北京城市副中心環境社會治理(ESG)創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推出39條具體措施,其中29條為通州自主創新,為ESG發展筑牢政策基石。
企業服務層面,副中心精準發力。以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仟億達集團為試點,聯合專業機構助力企業提升ESG信息披露能力,目標2027年區內上市企業披露率達90%;2023年通政基金設立全國首支ESG主題股權投資基金,為優質項目注入資本活水。同時,全國唯一的綠色價格認證研究中心年初落地,9月上線的中國企業綠色發展社會貢獻數據平臺,更接入5000余家上市公司數據,多維度拓展ESG應用場景。
人才與服務生態同樣“硬核”。副中心ESG專家人才庫匯聚劍橋大學、清華大學學者及國際企業代表,打造“智力引擎”;ESG綜合公共服務中心整合培訓、評估等功能,為企業提供全鏈條支持。何晶透露,未來通州將進一步完善ESG理論體系、深化綠色價格認證研究,全力將副中心建成ESG創新發展新高地。
上一篇 > 山西持續深化能源革命 地熱能等新型能源矩陣持續完善
下一篇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