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農村可再生能源供熱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期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蘇南 發表時間:2025-10-20 14:51:55瀏覽次數:13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已進入“規模化”新階段。截至今年7月,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22億千瓦,占總裝機60%,其中風光合計裝機近17億千瓦,占比46%。這一成就背后,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日益凸顯,而清潔供熱作為非電利用的重要方向,正成為破解消納難題的關鍵路徑之一。
農村是我國冬季供熱重點區域,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有望帶動農村清潔能源發展新機遇。目前農村供熱情況如何?可再生供熱面臨哪些挑戰?農村可再生能源供熱還需完善哪些方面?為此,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副秘書長王衛權。
形成多元化開發格局
在清潔供熱領域,生物質能、地熱能和太陽能已經形成多元化的開發格局。數據顯示,我國淺層地熱供熱面積已接近10億平方米,水熱型地熱達到3.7億平方米,太陽能采暖覆蓋2000萬平方米,而生物質能采暖則呈現出“初期快速增長,后期穩定發展”的態勢。
王衛權分析說:“東北地區主要采用生物質采暖,西北地區則側重于電力供暖,而華北地區則呈現出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特色。”這種區域差異不僅反映出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也體現了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治理策略的重要性。
盡管如此,行業發展仍面臨著多重挑戰。王衛權坦言,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是首要障礙,供熱管網和農村配電網容量不足,限制了清潔能源的普及。此外,新技術在農村的適應性較差,操作復雜、成本較高,加上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這些因素都加大了技術推廣的難度。“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調整引發的市場波動——部分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因補貼取消導致破產停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清潔供熱的能力。”
王衛權指出,當前農村能源供熱存在四大矛盾:第一,政策體系的操作性不強,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其次,環境效益和減碳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量化;第三,商業模式尚不成熟,影響了企業的投資積極性;最后,服務體系不完善,導致農村用戶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系統性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在“雙碳”目標下農村能源轉型的進程。
多重利好重塑經濟性
“農村可再生能源供熱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期。”王衛權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的正式實施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優先保障農村生活用能”等條款,明確了農村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戰略地位。與此同時,風電、光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將重塑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模型——低谷電價降低將使電供暖成本大幅下降,為綠電供熱創造商業可行性。
在政策方面,王衛權提出要特別關注三個動向:一是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涵蓋地熱、生物質、太陽能、風能等多種技術路線,為地方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二是《分布式光伏管理辦法》放寬農村項目限制,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掃清障礙;三是農村能源革命示范縣建設,對非電應用提出明確指標要求,包括生物質熱電聯產、集中清潔供暖等具體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為農村可再生能源供熱注入新動能。“可再生能源已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王衛權解釋,農林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畜禽糞便資源化處理等項目,既能改善農村環境,又能創造就業機會,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王衛權特別提到,農村地區臨時性能源供應短缺時優先保障生活用能的規定,體現了政策對民生的關注,也為清潔能源替代散煤提供了操作空間。
面對這些機遇,王衛權認為,農村可再生能源供熱需要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要充分利用政策窗口期,加快項目布局和技術迭代;二是要注重商業模式創新,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可持續的市場機制。“比如電力市場化改革帶來的電價波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企業需要開發靈活的供熱系統,實現低谷儲熱、高峰用能。”
解碼農村可再生能源供熱新路徑
針對農村可再生能源供熱的發展路徑,王衛權提出“零碳電力+零碳燃料”戰略構想。“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和生物質資源,應因地制宜構建‘自用優先、剩余外送’的能源體系。”王衛權解釋,在電力方面,要充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發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風電;在燃料方面,要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氣等清潔燃料的生產應用。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王衛權強調多元化發展,比如在生物質熱電聯產適合資源豐富地區,采用光伏光熱聯用模式解決部分用電和用熱需求,而用“生物質+”模式實現多能互補。“以西北地區為例,可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建設新型能源產業生態,同時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通過儲能和微網技術提升系統靈活性。”
為推動上述構想落地,王衛權提出具體建議。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建立多能互補采暖標準,提高綠色電力在農村用能中的比例。同時建立統計機制,開展資源普查和消費統計,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強化規劃引領,制定五年及中長期規劃,在三北地區實施差異化策略,并建立縣鎮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提升農民運維能力。三是堅持就地開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要求,優先實現本地能源生產與消費平衡。此外還需要創新商業模式,推廣以租代售、綠色金融等模式,降低用戶初裝成本。
“最根本的是要讓農民在能源轉型中受益。”王衛權強調,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散煤復燃問題。
為此,王衛權建議構建“政府引導、企業投資、村集體和農戶入股、金融機構助力、設備商參與”的多元化商業模式,讓農民從單純的能源消費者轉變為能源“產消者”,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