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零碳園區的能源革命:地熱+綠電“零碳雙保障”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東方網 發表時間:2025-09-01 10:30:13瀏覽次數:35
今年是“雙碳”戰略五周年,是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啟新之年,更是零碳園區從愿景走向落地的行動之年。四十年能源管理體制變革說明:綠色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發展主動權的“搶答題”。國家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如政策春雷喚醒市場——超百家園區已啟動轉型,近萬億元資金加速涌入,一場覆蓋能源全鏈條、產業全領域的綠色革命已然開篇。
零碳園區的核心要義,是通過能源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實現電力、熱力、蒸汽全流程零碳化供應,最終達成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動態平衡。而“地熱+ 綠電”的組合,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優路徑。
綠電是園區電力零碳化的核心力量。風電、光伏技術成熟:既可依托現有電網穩定直供,保障園區生產生活用電;也能通過自建分布式項目實現就地生產、就地消納,減少傳輸損耗的同時,筑牢電力零碳“基本盤”。
地熱能是園區實現熱力與冷能零碳化的重要保障。它不受晝夜、季節、氣象條件干擾,可全天候持續輸出穩定冷熱源,既能滿足園區建筑供暖制冷需求,又能為工業生產提供穩定蒸汽熱源,填補傳統化石能源退出后的熱力空白,從根源上解決熱力環節碳排放問題。
地熱賦能:鑄就園區“冷暖硬支撐”
零碳園區的能源革命,“電力零碳”是基礎,“熱力零碳”是關鍵。 在供暖方面,供熱既是碳排“重災區”,也是成本“老大難”。采用傳統燃煤鍋爐面臨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困境,與“零碳”格格不入;采用天然氣供暖,雖碳排放較低,但受我國“富煤貧油少氣”資源稟賦影響,價格波動大,直接推高園區運營成本,況且天然氣是低碳而非零碳,始終存在減排短板。制冷端的問題同樣突出:傳統中央空調雖依賴綠電驅動,看似契合零碳方向,但受限于系統本身能效偏低、運行效率易受天氣影響等短板,實際能耗始終居高不下。這不僅大幅推高園區整體用能成本,更讓制冷環節成為阻礙零碳轉型的“隱性瓶頸”。
在傳統供能方式陷入“減排不經濟、經濟不減排”的兩難時,地熱能“零碳屬性 + 經濟優勢”的雙重價值愈發凸顯,成為替代傳統化石能源供能的最優解。地熱與綠電形成“綠電動力+ 零碳冷暖”完整鏈條,二者協同發力,真正實現園區能源從電力到熱力的全場景零碳覆蓋。
從減碳效能看,地熱能供熱與綠電結合,全程無燃燒、可實現100%碳減排。與天然氣鍋爐相比,價格不受國際局勢、市場供需影響,不僅牢牢守住國家能源安全的底線,而且運行成本最高可降80%。以萬江新能參與建設的華晨寶馬鐵西工廠清潔能源供熱項目為例,地熱能為58萬平方米園區供暖,實現100%非化石能源供熱,年減碳1.8萬噸,且比天然氣供熱年節省成本約數百萬元,實現“零碳+ 經濟”的完美閉環,突破碳關稅的瓶頸。
零碳園區建設,不是將來時,而是現在時。它關乎能源安全,關乎產業競爭力,更關乎高質量發展成色。地熱+綠電,不是可選項,而是必由之路,是一站式解決的最佳方案。這場變革,早抓早主動,早干早受益,等待觀望者失機遇,迎頭趕上者贏未來。只要拿出敢為人先的魄力、扎實行動的決心,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就能書寫零碳園區建設新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綠色新動能、奠定生態強根基。
上一篇 > 邁向綠色未來: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
下一篇 >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全國“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