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綜合能源

能源托管+建筑碳信用:節能降本、降低碳排和能耗

能源托管項目實施的核心訴求有兩個,一是節能降本,二是降低碳排和能耗,兩者密不可分。“雙碳”目標提出之后,公共建筑綠色低碳化轉型不斷向縱深推進,能源托管模式在建筑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同時,全國及地方碳交易市場體系逐漸完善,碳交易日益活躍。

 

能源托管項目通過節能改造和精細化運營產生的減碳效益,除了滿足用能單位節能降碳需求之外,將減排量認證后以建筑碳信用產品掛牌入市,也成了增收的渠道之一。

 

簡單來講,建筑碳信用=建筑減碳成績單+可交易的碳資產,對用能單位和能源服務商而言,建筑碳信用也就成了不能不了解的概念和產品,其產生的收益將有利于輔助項目運營和深挖節能潛力。


能源托管+建筑碳信用:節能降本、降低碳排和能耗-地大熱能

 

什么是建筑碳信用?

 

建筑碳信用是指通過對建筑領域節能減排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后,所產生的可交易碳資產。其核心是將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應用等減碳行為轉化為標準化的碳信用憑證,用于碳市場交易或抵消碳排放

 

10月13日,生態環境部發布6項CCER方法學的征求意見稿,其中涉及到建筑領域的分別是既有公共建筑圍護結構與供暖通風空調系統能效提升。至此,CCER方法學2023年首批4項擴容至累計13項,覆蓋領域也從風電、造林等“本身綠”領域,延伸至建筑節能農業廢棄物處理等“高碳轉低碳”的轉型領域,為全國碳市場提供更多低成本減排量。

 

2023年12月20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發布的國內首個建筑碳信用領域的團體標準——《公共建筑綜合性減碳改造項目碳減排量認定技術規范》(T/CSES 128-2023)正式施行。其中提到公共建筑減碳改造應在保證室內適宜環境的基礎上,降低建筑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碳排放量,改造后的建筑室內環境指標應滿足改造設計要求。公共建筑減碳改造宜優先使用投入少見效快的改造措施,或通過合理的調節,改變不合理的運行管理方式,提高用能系統的運行效率。

 

文件還明確給出了碳減排量的認定規則和計算方式(包含空調供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電梯系統、炊事用能、光伏發電系統等)。并創新地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應用與減排量核算,確保數據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能源托管項目業主或能源服務公司可對實施節能改造公共建筑(如政府辦公樓醫院、商場等),按照官方方法學計算減排量,并經過認證后,到碳資產交易市場中掛牌上市。

 

中國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CEA),CCER作為一種補充機制,則能夠發揮差異化作用,有效在全國碳市場完成履約的基礎上實現額外減排收益。而區域性碳市場又豐富了碳資產交易的靈活性。

 

實踐也證明,這種模式是可行的,已經有一些建筑碳信用產品成功掛牌上市,并產生了交易。

 

給能源服務商的幾個建議

 

未來碳資產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對于公共建筑而言,建筑碳信用的用途也比較多,比如能夠以此為抵押進行低息貸款或者融資、掛牌交易、ESG認證等。

 

那么,在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后的減排量轉化為建筑碳信用并進行掛牌交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1)在實施能源托管項目時,建設能碳管理平臺、做好能耗監測已成必選項。同時,建筑碳信用的審查規則比較嚴格。建議服務商緊扣碳信用核證的MRV(可檢測、可報告、可核查)核心要求,考慮到未來全國碳市場體系的完善,要用準相關方法學搭建監測系統,系統至少接入省級級以上能碳監管平臺。數據采集要精準,對空調、照明、動力等重點系統進行分項計量,覆蓋電、燃氣等全能源類型,數據需關聯對應排放因子,格式適配第三方核查需求(嚴選第三方核查機構,增加保障),原始數據做好存檔。

 

2)明確碳資產歸屬問題。建筑碳信用是建立在節能改造基礎之上的,能源服務商一定要與用能單位確認好碳資產的歸屬問題,避免因此產生分歧與爭議。

 

3)了解碳資產交易規則。比如前文提到的碳資產不能“一物多用”,即進入市場后,可能會影響其它金融工具的使用。此外,避免同一項目同時在不同機構進行申請,比如四川“碳惠天府”與國家CCER存在互斥性。